趨勢洞察
TRENDS & INSIGHTS產業分析
織布業發展趨勢(2017年)
織布業發展趨勢【2017年】
檔案下載
總監 周秩年
總監 周秩年
圖1 織布業分類及範疇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總處,本研究整理
紡織業為支撐台灣早期工業發展的重要命脈,位於紡織產業鏈中游的織布業更是銜接上下游產業鍵結的核心。然而在100年後,伴隨國際市場的變化、區域政治的不穩定、新興國家的競爭、消費市場的轉換等因素,對台灣織布業的發展帶來大小不一的衝擊。
在總體營收方面,透過財政部的資料可以發現,台灣織布產業的總體營收在101至106年大致呈現下滑的趨勢,過往營收達3,000億新台幣的榮景不復存在。主因在於受到全球消費市場趨緩,參與區域整合及自由貿易協定進度落後,加上其他新興國家搶單競爭的影響與挑戰所致。面對產業現況以及國際上對於織布產品之新訴求,以既有的深厚技術為根基進行創新,提高織布產品的附加價值,並跳脫過往織布業的大規模標準化生產,改以客製化及智慧化的發展取向,預測甚至創造國際市場的需求趨勢,將是我國織布業重返過往繁榮的關鍵。
圖2 101年~106年我織布業之總體營收
財政部資料中心,本研究整理
另由出口的角度觀察,根據「財團法人中華民國紡織拓展會」的調查資料顯示,100年至104年期間,台灣布類的出口總值約在73億美元上下,然而於105年出現明顯下滑,僅有67.16億美元,在106年則為68.15億美元。在出口國方面,台灣織布產業的主要出口國為中國大陸(含香港)、越南、印尼、美國、孟加拉等,然而近年因中國大陸內部產能擴張,對台灣織布需求下降,致使在出口占比部分相應降低;越南則因台灣下游成衣廠商產業拓展,在出口占比方面明顯提升。
我國織布業廠商的地理位置分布以西半部為主,其中彰化縣和桃園市為最主要的聚集區,另外新北市、台中市以及台南市亦有一定數量的業者。在廠商家數方面,織布業廠商數量近年來大致呈現下滑的趨勢,從101年的1,989家下降至106年的1,832家。其中以104年到105年下降幅度最大,主要原因在於這段時間全球受到強聖嬰現象影響,導致冬衣需求下降,整體消費市場趨弱。另一方面,亦受到印度織布業的崛起,影響織布業的市場板塊。面對大環境的影響,使得台灣的織布業者受到一定衝擊。
圖3 101年~106年我國織布業之營利事業家數
財政部資料中心,本研究整理
由上述分析可以發現,近年來我國織布產業在出口總值、總體營收以及廠商數量方面皆呈現下滑,如何維持織布產業的存續以及再創新局,將是台灣未來織布產業發展的重要課題。
面對全球新一波對於衣物材質、機能與環保標榜的需求,加上面臨東南亞國家在織布產業的競爭壓力下,看似衝擊與縮限我國織布業的發展,然而此時反而是台灣織布業藉由技術創新,提高產品附加價值,透過資訊整合增加生產力的最好時機,更可以以此讓台灣織布業,甚至是紡織業擺脫過往被貶為「夕陽工業」的標籤。因此,在因應國際市場方面,除了延續台灣織布業在機能衣料製作上的優勢外,透過技術創新,賦予布料更多元的應用範圍,抓緊Athleisure(運動休閒)的發展潛力,提高國外品牌對台灣織布業的選擇與依賴。
另一方面,尋求織布業的跨領域合作,成為科技產品配件的選項,擴大織布業供應範圍,增加更多利基。此外,自104年開始,經濟部工業局推動製程數位化,將生產力4.0系統導入織布業,結合資通訊技術,透過聯網設備帶動生產效率以及變化彈性,創造少量多樣化的生產機制,讓台灣織布業可隨時因應國際織布業局勢變化而調整,甚至創造台灣獨有的織布業未來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