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趨勢研究

趨勢洞察

TRENDS & INSIGHTS
產業分析

餐飲業發展趨勢 (2025年)

餐飲業發展趨勢(2025年)
                        檔案下載
 
 總監 石安伶
專案經理 謝宜儒
  
  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於110年頒布「中華民國行業標準分類」第11次修訂之定義,「餐飲業」係指「從事調理餐食或飲料供立即食用或飲用」之行業,且餐飲不論以點餐或自助方式,內用、外帶或外送方式,亦不論以餐車、外燴及團膳等形式,均歸入本類。「行業標準分類」中又將餐飲業進一步細分為餐食業、外燴及團膳承包業及飲料業,各細業別之定義如下表所示。
 
表1 餐飲業各細類定義及範疇
未命名 1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總處行業標準分類,本研究整理
 
  由於餐飲業的進入門檻低,且因易於模仿的特性,市場同質性高,處於高度競爭的環境,促使業者不斷投入創新,致力於強化品牌差異,做出市場區隔,以求能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脫穎而出。在餐飲業營利事業家數方面,根據財政部資料顯示(詳見圖1),在2020年至2024年間家數呈現穩定成長的態勢,自2020年的153,689家增加至2024年的173,346家,5年間成長了近2萬家,顯現出產業規模仍持續擴張。然而,因受整體經濟環境因素影響,自2022年起,餐飲業家數的成長幅度逐漸趨緩。
 

營利事業家數
  圖1 2020年至2024年我國餐飲業之營利事業家數
資料來源:財政部資料中心,本研究整理

  在餐飲業銷售額方面,自2020年的5,747億成長至2024年的8,463億,並創下歷年新高紀錄。綜觀近年發展,除了三級疫情警戒導致2021年一度出現衰退狀況,爾後隨著疫情趨緩開始強勁復甦,在2022年與2023年呈現爆發性增長。然而,2024年由於疫情後的報復性消費紅利效應已消退,在消費力道上逐漸趨緩,導致餐飲業的整體銷售額成長率放緩。

銷售額
  圖2 2020年至2024年我國餐飲業之銷售額
資料來源:財政部資料中心,本研究整理
 
  進一步將餐飲業細分為餐食業、外燴及團膳承包業及飲料業,分析各類型業者家數的變化(詳見圖3),可發現在餐飲業及飲料業的家數呈現持續增長的趨勢;相較之下,外燴及團膳承包業者的家數略有減少。

營利事業家數2
  圖3 2020年至2024年我國餐飲業細業別之營利事業家數
資料來源:財政部資料中心,本研究整理
 
  從各細項業別的銷售額觀之,可發現餐食業的銷售額波動較大,在2021年受到三級疫情影響銷售額略微降低,但疫情過後的反彈成長的力道也明顯高於其他細業別。
銷售額2
  圖4 2020年至2024年我國餐飲業細業別之銷售額
資料來源:財政部資料中心,本研究整理
 
  根據過去5年的統計資料顯示(詳見圖5),我國餐飲業之受僱員工人數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伴隨產業規模的持續擴張,對人力的需求亦逐步升高。

員工
  圖5 2020年至2024年我國餐飲業之受僱員工人數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本研究整理
 
  綜觀上述分析結果可以發現,餐飲業整體發展蓬勃,在三級疫情警戒下雖有短暫衰退,但隨後進入後疫情時代強勢復甦,銷售與家數屢屢創下歷史新高,呈現出爆發性增長。然而,總體經濟環境的變化,國際原物料價格劇烈波動堆高營運成本,人力短缺問題壟罩,餐飲業然仍維持成長趨勢,但整體成長力道已有放緩跡象。
 
  在餐飲業代表性業者方面,根據天下雜誌2025年公布的2000大調查排名中,王品餐飲、開曼美食達人(85度C)及悠旅生活事業(統一星巴克)在近年的餐飲業營業收入均排序前三,且近二年均由王品餐飲奪下年度營收冠軍。而從營收成長率觀之,饗賓餐旅事業、長榮空廚以及漢來美食等業者之營收,較2023年度均有逾二成以上之成長幅度,展現亮眼表現。
 
  另一方面,在排名中也發現,部分上榜業者主要採取代理海外餐飲品牌之經營模式,顯示代理海外餐飲品牌也是我國餐飲業近年重點發展趨勢。然而,代理經營的過程中,業者易面臨不同國家消費習慣差異的挑戰,如何在保留海外品牌原有風味同時,適度調整餐飲形式以迎合台灣市場需求,成為業者亟需克服的挑戰。例如,王座在代理日本杏子豬排時,便意識到純日式豬排在台灣市場競爭過大,因此重新調整營運類型,轉型成以豬排為主題的日式家庭餐廳,開發全年齡菜色,調整成為台灣消費者青睞的形式。

  表2 2025年天下雜誌公布2000大調查之餐飲業者排名
千大
註:N.A.表示無法取得資料
資料來源:天下雜誌2000大調查,本研究整理

  伴隨近年總體經濟環境的劇烈變化,餐飲業者在經營過程亦面臨諸多挑戰,根據經濟部統計處「113年批發、零售及餐飲業經營實況調查」顯示,「食材成本波動大」位居餐飲業者近年最需面對的難題,受全球詭譎多變的政經局勢影響下,導致國際通膨劇烈、物價上揚,即使2023年國際通膨已漸趨緩,但因2024年較多颱風侵襲等天災因素影響,使食材價格仍有較大幅度的波動。觀察主計總處公布之「消費者物價基本分類暨項目群指數年增率」資料,可發現與食材相關的物價指數近年漲幅明顯,促使成本大幅提升,讓餐飲業的經營成本增加,侵蝕業者獲利。

困境222
  圖6 2024年餐飲業在經營上遭遇之困境
資料來源:經濟部統計處,本研究整理

  表3 消費者物價基本分類暨項目群指數年增率-食材相關
00000
資料來源:主計總處,本研究整理

  另一方面,在調查中也指出,「人力短缺」、「人員流動率高」是餐飲業近年長期面臨的問題,主要原因除根本性的人口結構變遷、邁入少子化與高齡化社會以外,亦包含產業本身留才不易,導致人力流動迅速的特性,使得人力流動頻繁,導致招募與聘用成本不斷攀升。此外,餐飲業長期存在工時較長、薪資水準與工作環境競爭力不足等問題,導致人才招募及留任皆更加困難。人力不足不僅加重現有從業人員的工作負擔,亦進一步惡化整體就業環境,進而形成惡性循環,使餐飲產業更難吸引並留住優秀人才。
 
  雪上加霜的是,餐飲業有明顯的淡旺季之分,在暑假期間及聖誕、新年期間會迎來餐飲業的旺季,使人力配置更加具挑戰性,平衡淡旺季的人力成為餐飲業的一大難題。
 
  餐飲業者面對人力短缺的挑戰,根據經濟部商業發展署辦理之「113年重點產業人才供需調查及推估」結果顯示,業者最主要透過提高薪資待遇以因應招募與留才困境,此外業者亦積極研擬完整晉升制度,或設計員工分紅認股等機制,以強化人才招募與留任。實務上,包括爭鮮、亞洲藏壽司、三商餐飲、豆府、王品集團、饗賓餐旅和全家餐飲等等集團均宣布大幅調薪計畫,希冀透過優渥的薪資福利,提高員工留任率,並強化對外招募的競爭力,以因應人力缺口的挑戰。
 
  除了透過薪資福利來吸引與留任人才外,業者也積極導入科技應用,以降低人力的負擔。根據經濟部統計處「113年批發、零售及餐飲業經營實況調查」指出,我國餐飲業者普遍已開立電子發票並導入POS系統,已成為餐飲業的基礎資訊設施。而在支付方面,經歷疫情期間非接觸式支付的普及,七成業者已能提供信用卡支付,六成業者則已導入行動支付,使交易流程更為便捷,也為業者後續的創新服務提供良好的基礎。另外,值得關注的是,手機或平板點餐,以及線上點餐系統的導入比例大幅提升,在人力越來越捉襟見肘的情況下,透過科技減少外場點餐人力負擔的作法,已逐漸成為業界常態。在顧客關係管理上,大型連鎖餐飲業者為了強化客戶的黏著度,積極推廣APP會員機制,以培養更多回頭客。
提供服務
  圖7 2024年餐飲業者提供之各項服務
資料來源:經濟部統計處,本研究整理
 
  綜觀前述近年趨勢分析,餐飲業面對越來越嚴峻的考驗,業者的應變能力成為決勝關鍵。在「113年批發、零售及餐飲業經營實況調查」中,餐飲業者將「加強食品安全控管」列為營運計畫中的首要之務,畢竟餐飲業核心仍是食品衛生安全;儘管歷經多次食安危機的衝擊,政府與業者已逐年強化食品安全相關法規與制度,強化稽查並提升食材來源透明度,然而食安危機的陰影仍未消散,近年食安案件依舊頻傳,無論是辣椒粉遭驗出含有致癌物蘇丹紅色素3號,或是食物中毒案件導致顧客大量送醫,甚至釀成憾事等,皆影響到餐飲業者的信譽。在此情況下,業者須更加慎選供應夥伴,並透過科技監控、第三方檢驗機制,強化食安管理,也造成成本的逐漸推升。

未來計劃
  圖8 2024年餐飲業者未來的營運計畫
資料來源:經濟部統計處,本研究整理
 
  除了強化食品控管外,為了持續提升競爭力,「研發新產品」以及「降低原物料及人事成本」亦是業者未來重要營運策略,為了提升研發創新能力,並擴大規模經濟以降低成本,部分業者積極進入資本市場籌措資金,進而帶動2024年餐飲業IPO(首次公開募股)熱潮。例如全家餐飲、王座國際、三商餐飲、築間餐飲等企業已成功上櫃,而開展餐飲、Q Burger等業者亦陸續登錄興櫃。
 
  而除了透過進入資本市場籌措資金,部分餐飲業者企圖以集團化經營,逐步擴大規模,發揮綜效,強化共同採購模式,以降低原物料成本。餐飲業的併購熱潮也將持續,透過併購來壯大市場規模,或直接加入國外的大型餐飲集團,獲取更優渥的資源。例如:日式燒肉起家的橘焱胡同收購了開丼進入平價燒肉丼市場;菲律賓快樂蜂餐飲集團透過旗下品牌迷克夏,收購了天下盛(雙月食品社);而六角國際餐飲則併購翰林國際,進軍複合式餐廳市場,並規劃未來可將台灣美食輸出國際市場。
 
  另一方面,過去疫情期間,大型餐飲業者為了突破重圍,積極透過異業合作模式,推出聯名產品,拓展新事業版圖。例如:胡同燒肉與星宇航空聯名機上餐食;富錦樹、晶華酒店等業者與7-11聯名鮮食產品;而鼎泰豐、雙月食品社、青花驕、開丼等知名餐飲品牌陸續攜手全家研發聯名鮮食以及即食冷凍商品。憑藉全國性通路力量,擴展新事業版圖,也能提升品牌曝光度,為餐飲業的成長另闢蹊徑。
 
  然而,並非所有疫情下成功的商業模式都能在疫情後持續推展,過去在疫情期間大放異彩的雲端廚房商業模式,疫情後卻發展不如預期,由於雲端廚房不如街邊店家可吸引過路客,無法穩定獲利,且用餐更講求五感的饗宴,僅外送難以培養忠誠客戶,雪上加霜的是,高度依賴外送平台又進一步壓縮獲利,導致在疫情後進駐業者大量離開,面臨轉型的壓力。
 
  此外,藉由「113年批發、零售及餐飲業經營實況調查」之歷年比較也可觀察到,餐飲業者與外送平台合作之比例雖仍達49.9%,但較2023年略為下降0.6個百分點;另提供宅配或外送服務的比例(28.2%)亦較2023年下滑5.7個百分點;顯示儘管外送服務在疫情洗禮後已成為新常態,但許多業者已逐步回歸強化實體消費體驗,對外送服務的依賴程度也開始下降。
 
  另從餐飲業消費需求的角度切入,隨著消費市場兩極化發展,部分餐飲業者鎖定高端消費市場,以精緻餐飲(Fine Dining)定位滿足對於精緻餐飲體驗的需求。而台灣各城市的《米其林指南》,成為具有國際公信力的評鑑準則,讓餐飲業者能有仿效的標竿與目標,致力於精進菜色、環境、服務的品質與創新,力求獲得米其林認證。同時,《米其林指南》也強化台灣餐飲業者品牌價值,讓摘星餐飲更被高端客群所青睞,也驅動海外消費者來台灣美食觀光。
 
  另外,消費者也越來越重視永續保育相關議題,米其林亦頒布綠星獎項,激勵落實減少浪費、採用在地與永續食材的業者;而在2024年「台灣綠色餐飲指南(Green Dining Guide,GDG)」與「英國永續餐廳協會(Sustainable Restaurant Association,SRA)」合作,引進了全球最大永續餐飲評鑑系統「Food Made Good」,讓臺灣的評鑑與認證系統正式接軌國際。在這波永續轉型趨勢下,業者勢必將採用在地食材、採用當季當令的蔬果,並投入更多在地關懷,而在營運及烹調方式上,均力行減碳與減少浪費,以呼應消費者的期待。
 
  在國內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海外市場的擴展成為餐飲業持續成長的重要突破口。台灣餐飲業因長期處在高度競爭的環境,促進業者創新與品質的提升,擁有高度的競爭力,有助於台灣品牌輸出國際市場,進一步擴大市場版圖。部分餐飲業者在國外市場擴展時,基於資金與管理能力的考量,會選擇與國外在地業者合作,透過代理模式、委託管理或品牌授權等方式進入國外市場;然而,近年爆發海外合作夥伴管理不善或爆發違法爭議事件,損及品牌在海外的聲譽,阻礙後續的海外擴展計畫;因此,審慎評估具備信譽與市場經營能力的合作夥伴至關重要。
 
  整體而言,餐飲業者面臨日益複雜的市場環境與挑戰,國際物價持續大幅波動、勞動力短缺、消費者對於食品安全的承諾和綠色永續環保的期待提升,使得業者必須重新審視自身經營模式。餐飲業者如何發揮自身優勢,善用創新科技優化服務體驗與經營效率,以持續在競爭激烈、需求多變的市場中保持優勢穩健成長,是未來餐飲業者發展的重要課題。
 
分享 Share -
Line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