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洞察
TRENDS & INSIGHTS農作物栽培業發展趨勢(2016年)
農作物栽培業發展趨勢【2016年】
檔案下載
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第十次修訂之「中華民國行業標準分類」版本,將「農作物栽培業」定義為「從事稻作、雜糧、特用作物、蔬菜、果樹、食用菇蕈、花卉、秧苗、種苗及食用菇蕈之菌種等農作物栽培之行業;而其他農作物栽培業則為從事上述以外農作物栽培之行業,如種苗培育、草皮栽培、庭園樹木栽培等,詳細之分類及範疇如下圖所示:
圖1 農作物栽培業分類範疇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行政院主計總處標準分類,本研究整理
臺灣位處於亞熱帶地區,一年四季皆為農作物生長期,因此得以培育出具在地特色之農作物,涵蓋稻米、雜糧、茶、咖啡、蔬果及花卉等,於早期臺灣經濟發展過程中,扮演相當重要之角色。相對於其他產業而言,氣候對我國農作物栽培業之影響甚鉅,尤以每年夏季及秋季颱風所帶來的豪雨,時常造成農民收成上損失,故經營風險相對較高。我國於2002年加入WTO,開放國際間農產品市場貿易,關稅保護措施褪去,衝擊我國農作物栽培業之發展,再加上從事農作物栽培業之人力短缺,且呈現勞動力老化情形,因此促使我國農作物栽培業進行結構轉型,由原有勞力密集之生產,透過農業技術的創新,朝向智慧化生產模式,並聚焦於培育高經濟附加價值之作物,以因應全球化、自由化貿易之衝擊。
根據財政部資料顯示,近五年我國農作物栽培業之家數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詳見圖2),自101年起,每年增加350家以上,其中尤以103年至104年上升幅度最大,105年更上升至3,701家。而從105年財政部統計可發現,農作物栽培業的各項產業類別家數中,最多的是其他農作物栽培業達1,168家,其次為花卉栽培業共690家,第三則是稻作栽培業共499家,此三大類別占總體家數的比例過半,為63.6%。
圖2 101年~105年農作物栽培業家數
資料來源:財政部資料中心,本研究整理
而由近五年的統計資料可發現(詳見圖3),101年至105年總體營收逐漸增長,101年我國農作物栽培業之總體營收為113.5億元,105年時總營收成長幅度最大,達189.7億元,近五年成長率達67%。
圖3 101年~105年農作物栽培業營業額
資料來源:財政部資料中心,本研究整理
根據上述結果可知,近年來我國農作物栽培業無論是家數或營收皆有所成長。然而,我國農作物栽培業內部面臨勞動力老化、有限耕地面積等問題;外部則需面對國外農產品大量進口及低價販售之衝擊。面臨上述之困境,如何透過科技創新以提升農作物栽培經濟效益,並發展出特有之經營方式,為近年發展的重要關鍵。
有鑑於日本、德國等國家開始運用資通訊科技,提升農作物生產效益,我國政府亦積極投入「農業4.0」,希望透過農業結合科技讓業者可以隨時控管農產品安全及生產風險,以提升農作物整體生產效率及品質;同時結合各知識領域人才,改善務農條件,吸引年輕人投入農作物栽培。
此外,由於近年來食安問題層出不窮,消費者更加重視農產品生產過程及來源。因此對於業者來說,除了積極提升農作物產出效率之外,更不能忽視品質的管控。為了提升產品生產過程透明度,目前有業者透過網路平台,詳細說明農產品的生產資訊,輔以影音方式記錄整個生產過程,以獲得消費者的青睞。另有業者結合觀光休閒,歡迎消費者親臨農作物栽培現場,透過農事體驗活動及食農教育,望能建立消費者對農產品的信任,並帶動周邊商品之販售,提高產業之經濟附加價值。
隨著近年來網路購物的蓬勃發展,消費者早已習慣在網路上購買任何產品。因此許多業者開始拓展虛擬通路,經營社團、社群網站等,直接於網路上販售自家農產品,配合創意行銷手法吸引消費者購買,達到自產自銷之目標,抑或是藉由中介通路,如:農夫市集、百貨商場及專售農產品的網路平台進行販售,使業者跳脫既有經營模式,透過多方管道販售自家產品。
由上述可知,近年來政府及業者皆致力於藉由不同的措施來因應產業挑戰,而面對未來,政府如何輔導業者運用農業科技增進生產效益,將天氣、市場需求、各區域消費習性等資訊,透過市場數據分析,科學化地預期市場需求,提供農民栽種作物建議,使其降低耕作風險,以此方向持續加強產業價值。在業者方面,除了紮穩農作物栽培技術基礎之外,如何讓產業得以永續發展是未來可以努力的方向。如同前述所示,隨著農作栽培業投入業者逐年上升,業者需朝向差異化的經營方式突破重圍,可藉由農業科技進行品種改良來提升農產品整體品質,以最低的資源消耗獲取最大的產出效益,進而提升產品附加價值,營造品牌的優良形象。另外,可透過休閒農業將生產結合休憩服務,不僅提供在地就業機會促進農村發展,以保存生態多樣性,傳遞永續經營精神將會是在眾業者中脫穎而出的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