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洞察
TRENDS & INSIGHTS產業分析
醫療器材及用品製造業發展趨勢(2012年)
醫療器材及用品製造業發展趨勢(2012年)
世界先進各國都嚴格制定醫療器材及用品製造之國家政策與法律規範,所以相關法令對於廠商的影響較大,因此廠商在產品研發初期就須納入法規分析,使產品符合國情、專利申請及主管機關審核。醫療器材及用品製造業是一項整合生物醫學、材料工程、機械製造等跨領域技術的民生必需工業,該行業可反映出我國科技的研究水準,可列為科技領先指標之一。
我國具有良好的傳統製造業為基礎,可促進醫療器材用品製造業的發展,因此前景被相當看好。醫療器材及用品製造業屬於跨領域的科技產業,有高度複雜性,進入門檻也高,加上製造屬於民生必需品,品質安全要求嚴格,在此情況下,廠商具備的研發能力成為它的競爭優勢,但從研發到產品上市往往需要較長時間,故投入資本高、回收慢,研發與利潤的不確定性高,且產品生命週期不穩定,若專利價值高者,獲利時間長,而專利價值少者,則獲利時間較短。
我國的醫療器材及用品製造之廠商家數方面,透過近4年的統計資料發現(詳見圖1),營利事業家數呈現逐年成長的趨勢,從97年的533家不斷增加至100年的626家,並於100年達到近年來最多家數,成立超過600家。由此可知,醫療器材及用品製造業在臺灣的市場已逐漸擴大,廠商於近年來投入的情況也明顯增加。
圖1 97年~100年我國醫療器材及用品製造業之營利事業家數
資料來源:財政部資料中心,本研究整理
在總體營收方面,從近4年的統計資料來看(詳見圖2),可以發現醫療器材及用品製造業的整體營收表現,同樣有逐年穩定成長的情況,並於99年的總體營收超過400億,達到431億,而100年的總體營收仍維持在400億以上,達457億。
圖2 97年~100年我國醫療器材及用品製造業之總體營收
資料來源:財政部資料中心,本研究整理
在從業人員數方面,近4年的統計資料顯示(詳見圖3),我國醫療器材及用品製造業之從業人數稍有起伏,由於98年受到全球金融風暴影響,國內經濟也受到波及,導致醫療器材及用品製造業的從業人數略有下滑,減少至15,908人,但此後則有明顯回升,並以100年的從業人數為近年最高,達到18,714人。
圖3 97年~100年我國醫療器材及用品製造業之從業人員數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本研究整理
在平均各家從業人數方面,近4年的平均各家從業人數多在29至30人之間(詳見圖4),但同樣受金融風暴影響,導致醫療器材及用品製造業平均從業人數有所減少,98年降至27.76人,而此後平均各家從業人數則有逐年增加的表現。
圖4 97年~100年我國醫療器材及用品製造業之平均各家從業人數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本研究整理
由上述分析結果可知,整體而言,臺灣近年來的醫療器材及用品製造業在廠商家數、營業額、整體從業人數皆呈現穩定成長的趨勢。近年來臺灣逐漸成為高齡化社會的人口結構,伴隨經濟發展與生活水準的提高,慢性病人口、健康醫療照護需求者的增加,且國人的平均餘命不斷提升,在此情況下,皆順利帶動國內醫療器材及用品製造的市場需求。
為提升我國在醫療器材及用品製造業的競爭力,我國政府率先將醫療器材產業列為重點推動的新興策略性工業,獎勵外界投資創業。目前我國在醫療器材及用品製造擁有許多投資優勢和利基,在生產方面,廠商擁有完整的生產線和多項先進國家之產品認證的優勢;而在研發方面,上游廠商的研發經驗豐富,且政府、學界及廠商持續以產官學的合作模式,來提升研發能量;在法規方面,我國已全面實施國際化規範,提升產品品質與要求;在人力方面,國內外生技醫學研發及工業設計人才眾多;在技術背景方面,臺灣的傳統製造業經驗豐富,可做為支援醫療器材及用品製造業之基礎。整體來看,雖然我國目前的醫療器材及用品製造仍處於發展階段,但因本身具有多項產業優勢,加上政府、外界持續輔導產業發展下,未來於國內市場可望成為熱門的新興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