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趨勢研究

趨勢洞察

TRENDS & INSIGHTS
產業分析

出版業發展趨勢(2013年)

出版業發展趨勢(2013年)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第九次修訂之「中華民國行業標準分類」將「出版業」定義為:「從事新聞、雜誌(期刊)、書籍及其他出版品、軟體等具有著作權商品發行之行業。」面對數位出版時代之來臨,其發行之形式除了以往文字和圖像輸出的紙本形式外,字元、影像、語音和網路等數位內容方式也含括在內。出版業之分類範疇如下圖所示。


 
圖1 出版業分類範疇
圖1 出版業分類範疇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行政院主計處標準分類,本研究整理

出版產業是國家重要的國力基礎,且帶有對國人傳播思想知識,具教育推廣之責任行業。由於資訊科技的變革,將民眾帶入數位時代之中,使得閱讀方式產生改變,衝擊傳統出版業者進而轉型注重數位內容的發展。

透過近4年的統計資料發現(見圖2),我國出版業之家數呈逐年增加的趨勢,雖說在尚未充分找到產業轉型的利基及金融風暴之影響,出版業家數98年曾一度銳減至三千家左右。而後,逐年成長,101年時家數為3,562家。
圖2 98年~101年我出版業之營利事業家數
圖2 98年~101年我出版業之營利事業家數
資料來源:財政部資料中心,本研究整理

在產值方面,從近4年的統計資料來看(詳見圖3),可發現出版業的產值以99年金融海嘯後有大幅度的攀升,而後則呈現出微幅成長。近三年行動裝置的普及,促使人們開始習慣數位化世界,進而吸引其他出版相關產業投入數位出版行列(如:軟體商)。但相較於美國最大網路書店亞馬遜公司的電子書銷量已超過精裝實體書,台灣數位出版環境還未臻成熟,最大出版業者城邦出版集團截至101年底電子書的銷售金額僅占整個集團的2%而已,顯見此轉變並未帶給台灣出版業過多的營收。
圖3 98年~101年我國出版業之總體營收
圖3 98年~101年我國出版業之總體營收
資料來源:財政部資料中心,本研究整理

在從業人數方面,根據行政院近4年的統計資料顯示(見圖4),99年景氣回升出版業從業人數從31,055人增加至32,305人;100年之從業人數略為下降至31,696人,而101年則呈現持平狀態。
圖4 98年~101年我國出版業之從業人員
圖4 98年~101年我國出版業之從業人員
資料來源:財政部資料中心,本研究整理


在平均各家業者從業人數方面,該產業之平均各家人數歷年皆維持在9人左右,但仍可看出101年的平均各家從業人員相較於前幾年有略為減少的情形(見圖5)。
圖5 98年~101年我國出版業之平均各家從業人員
圖5 98年~101年我國出版業之平均各家從業人數
資料來源:財政部資料中心,本研究整理

隨著網際網路的發達及科技產品的日新月異讓整體大環境朝向網路化和數位化發展,傳統出版業一度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許多已有的經營模式已無法維持,獲利難度增加,致使台灣出版業者不得不找出新的機會,開發新的事業空間和經營模式。有業者將一份內容做多元途徑開發,與其他產業交織融合,衍生出眾多周邊商品像是限量公仔、文具等。

除此之外,出版業者亦致力於發展數位出版,台灣數位出版聯盟在2010年也發起了「百年千書計畫」,期望加速形成數位閱讀市場。雖然數位閱讀目前在台灣是熱門話題,但是數位版權管理機制、行銷通路開發、獎勵出版及培育相關人才等策略仍處於萌芽階段,也屬一筆不少的開銷,尚待制訂更完整健全的發展政策及補助計畫。而文化部在行政院院會報告「台灣出版業發展策略」時指出,國人每人每年平均僅閱讀兩本書,遠低於日、韓,顯示國人閱風氣並不盛行,因此如何更積極地推動國人閱讀運動,培養閱讀人口,創造國內需求,才是有效的治本辦法。

此外,日前兩岸達成服務貿易協定共識,開放中國的「印刷」業來台投資,又未能替台灣出版業者爭取到對等進入中國發展的條件,引起出版業者的不滿。本就以中小企業為主的台灣出版業,擔心未來恐在諸多出版領域中無力抵擋擁有雄厚資金而削價競爭的中國大陸業者,將可能致使產業或就業狀況的變化,台灣出版業之前景尚待持續關注。
 
分享 Share -
Line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