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洞察
TRENDS & INSIGHTS產業分析
旅行及相關服務業發展趨勢(2019年)
旅行及相關服務業發展趨勢【2019年】
由行政院主計總處於105年所頒布之「中華民國行業標準分類」第10次修訂可知,「旅行及相關服務業」為從事旅行及相關服務之行業,如安排及販售旅遊行程、提供導遊及領隊服務、提供旅遊諮詢及相關代訂等服務,而代訂代售交通、藝術展演、運動賽事及其他休閒娛樂活動票券亦歸入本類。
透過近5年的統計資料可發現(詳見圖1),108年我國旅行及相關服務業家數達4,015家,較107年增加65家,已連續5年持續成長。圖1 104年~108年旅行及相關服務業之營利事業家數
資料來源:財政部資料中心,本研究整理
資料來源:財政部資料中心,本研究整理
在銷售額方面,旅行及相關服務業的銷售額從105年開始減少,107年及108年度皆持續成長,銷售額達359億元。圖2 104年~108年旅行及相關服務之銷售額
資料來源:財政部資料中心,本研究整理
資料來源:財政部資料中心,本研究整理
在受雇員工人數方面,近5年的統計資料顯示(詳見圖3),我國旅行及相關服務業之受雇員工數在3萬1千人及3萬2千人之間波動,近兩年皆有增加趨勢,108年成長至32,005人。圖3 104年~108年旅行及相關服務業之受雇員工數
資料來源:主計總處薪資與生產力統計月報,本研究整理
資料來源:主計總處薪資與生產力統計月報,本研究整理
由以上資料可以發現,近年來我國旅行及相關服務業者家數持續增加。我國旅行業者多為中小型企業,且近年新創旅遊業者、線上旅行社(Online Travel Agent)、旅遊產品比價平台、旅遊資訊交流社群、國際大型旅遊網站平臺等興起,結合資通訊、AI人工智慧等技術,提供更多樣的旅遊產品選擇,消費者直接接觸旅遊產品供應商的情形日益普及,促使相關產業走向數位轉型,旅遊產品的價格與資訊也更加透明,不僅挑戰既有的旅遊產業價值鏈,也影響旅遊業營收模式與市場生態。
根據交通部觀光局的統計,近5年來臺旅客人次逐年攀升,107年已突破1,100萬人次(詳見圖4),108年持續增加至1,186萬人次,顯示我國旅遊市場近年發展蓬勃,呈現持續成長的趨勢。圖4 104年~108年來臺旅客人次變化
資料來源:交通部觀光局,本研究整理
資料來源:交通部觀光局,本研究整理
我國旅行及相關產業受到政治、經濟、交通運輸等影響,近年來臺旅客組成結構逐漸變化。自97年開放兩岸交流以來,中國旅客人數持續增加,並已成為來臺旅客最大宗客源,然而由於政治因素,自105年5月開始縮減,而其他國際旅客累計人數則持續增加。其中韓國與日本旅客成長幅度較大,受惠於臺日與臺韓之間簽訂開放天空政策協議,新航線開通之後帶動更多旅客往來,且日韓貿易戰後,日韓之間的遊客驟減,不少日韓旅客轉到臺灣旅遊,其中日本旅客來臺人數在108年12月突破200萬人次。此外,105年政府開始推行「新南向政策」,提供新南向國家遊客免簽證、電子簽證等待遇,促進東南亞及亞太地區與我國觀光交流,106年東南亞國家來臺旅客突破200萬人次,108年更達259萬人次。圖5 104年~108年來臺主要客源變化
資料來源:交通部觀光局,本研究整理
資料來源:交通部觀光局,本研究整理
由近五年來的來臺旅客統計可知,按居住地來看,我國旅客來源以中國遊客占比最高。然而根據交通部觀光局「來臺旅客消費及動向調查」,中國旅客近五年在臺消費中,購物支出占比及每人每日消費金額皆有所下降,旅行及相關服務業規劃經營策略時,亦須注意旅客消費行為的變化趨勢。此外雖然中國目前仍為最大宗遊客客源國,但其占比逐漸降低,東南亞、日本、港澳、韓國的來客數則逐年成長。
從前述數據可發現,近年來臺客源有效分散、組成更趨多元,未來業者可因應客源變化拓展相關服務。然而我國觀光基礎建設尚待提升,特別是多語環境仍不完善,為改善此問題,目前政府積極培育新南向國家語言人才,新課綱更增加印尼、越南、泰國等七國語文選修課程,提升我國語言實力。此外目前部分觀光景點、店家亦有增加多國語言標示與介紹,然整體而言,多語環境仍不普及,未來政府與業者可加強營造旅遊友善環境。
除了多語環境之外,宗教友善環境亦須加強營造。以穆斯林旅客為例,目前來臺旅遊的穆斯林旅客每年僅約17萬人次,然根據2019年「全球穆斯林旅遊指數」(Global Muslim Travel Index)評鑑,臺灣與英國、日本並列非伊斯蘭教合作組織中最佳旅遊目的地第3名,我國的穆斯林旅遊市場有望成長。由於伊斯蘭教義規範造就獨特的旅遊需求,交通部觀光局亦積極建構穆斯林友善環境,在主要交通樞紐、部分觀光景點、國家風景區、國道服務區設有穆斯林祈禱室及相關設施,在餐飲方面也推動清真餐廳旅館認證標章,目前全臺已有逾200間清真認證餐廳,盼能持續推動,提升友善程度,加強發展穆斯林旅遊市場。
從前述數據可發現,近年來臺客源有效分散、組成更趨多元,未來業者可因應客源變化拓展相關服務。然而我國觀光基礎建設尚待提升,特別是多語環境仍不完善,為改善此問題,目前政府積極培育新南向國家語言人才,新課綱更增加印尼、越南、泰國等七國語文選修課程,提升我國語言實力。此外目前部分觀光景點、店家亦有增加多國語言標示與介紹,然整體而言,多語環境仍不普及,未來政府與業者可加強營造旅遊友善環境。
除了多語環境之外,宗教友善環境亦須加強營造。以穆斯林旅客為例,目前來臺旅遊的穆斯林旅客每年僅約17萬人次,然根據2019年「全球穆斯林旅遊指數」(Global Muslim Travel Index)評鑑,臺灣與英國、日本並列非伊斯蘭教合作組織中最佳旅遊目的地第3名,我國的穆斯林旅遊市場有望成長。由於伊斯蘭教義規範造就獨特的旅遊需求,交通部觀光局亦積極建構穆斯林友善環境,在主要交通樞紐、部分觀光景點、國家風景區、國道服務區設有穆斯林祈禱室及相關設施,在餐飲方面也推動清真餐廳旅館認證標章,目前全臺已有逾200間清真認證餐廳,盼能持續推動,提升友善程度,加強發展穆斯林旅遊市場。
在國內旅遊市場方面,自交通部觀光局的統計可發現,107年國人國內旅遊總次數及國內旅遊總費用皆有下降趨勢,部分可歸因於廉價航空興起,國人出國成本降低,和國內旅遊產生排擠效應,另一方面,高昂的住宿費用、缺乏在地特色的相似商品等因素亦讓國人對國內旅遊卻步。圖6 103年~107年國人國內旅遊總次數與旅遊總費用
資料來源:交通部觀光局,本研究整理
資料來源:交通部觀光局,本研究整理
由於旅客人數增長快速,臺灣觀光相關基礎建設的問題也隨之浮現,例如部分觀光商圈雜亂、擁擠,周邊缺乏廁所及停車規劃;旅遊產品方面也可以看到旅遊景點、夜市或商場相互模仿、同質性高,導致缺乏異質性產品的狀況,亦有部分觀光設施因缺乏管理維護而髒亂甚至荒廢。此外多數景點尚未健全多語環境、缺乏提供特殊飲食需求之餐廳,或者較偏遠地區缺乏大眾交通規劃,友善度、易達性不足,對於吸引國內外旅客而言都是阻礙。
臺灣的觀光環境除了基礎設施需要加強之外,旅遊體驗的深度、多元性、在地特色亦須積極營造。在知識焦慮的時代中,人們對深度旅遊的需求也隨之增加,臺灣有豐富的自然景觀與歷史文化,亦有截然不同的在地特色,十分具備發展潛力。以日本為例,日本人偏好國內旅行更勝出國旅行,原因之一在於日本各地習俗及特色鮮明,國內旅遊商品即具備十足魅力,且日本國有鐵道公司在1970年的「發現日本」宣傳活動將鄉下與偏遠地區包裝成日本人尋找鄉愁的寶庫,提升了旅遊的文化深度,也為地方活化帶來契機。
由此可見,適當的包裝與行銷,不僅能使旅客產生旅遊動機,也能加強旅遊體驗,並與地方創生產生良性循環。例如2019年屏東縣政府透過內容、故事及美學設計,將屏東在地的產業、人文、自然景點製成旅遊手冊,高質感的成品引起網路上的迴響與詢問,也讓屏東的美透過手冊傳遞出來。因此,政府及旅行業者應思考如何深化旅遊體驗,加強旅遊產品內涵與故事性,提升旅遊深度及環境品質,不僅能增加國際旅客的回訪率,更有望擴大國內旅遊市場,健全我國旅遊生態並建立良好口碑。
此外,為因應旅遊市場趨勢,交通部觀光局自106年開始推動永續觀光,盼藉由開拓多元市場、推動國民旅遊、輔導產業轉型、發展智慧觀光、推廣體驗觀光,集合各部會資源與力量,並結合在地資源、特色、產業,強化我國觀光基礎建設的根基,提高我國觀光競爭力,旅行相關業者亦須掌握永續發展之趨勢。
然而,觀光旅遊是相當容易受到外在因素影響而波動的產業,尚在擴散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導致中國全面暫停旅行社和線上旅遊企業,也衝擊全球旅行相關行業。世界旅遊觀光協會(World Travel & Tourism Council)表示,2003年SARS疫情曾造成全球觀光產業約300億至500億美元的損失,2009年H1N1新型流感則造成約550億美元的損失。而中國對世界經濟的影響越來越大,其2019年出境旅遊人數達1.59億人次,境外旅行支出達2,750億美元,是全球最大的出境旅遊客源國,因此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對全球旅行及相關產業造成的衝擊,將遠大於SARS疫情。
在臺灣,2003年的SARS疫情曾讓來臺旅客人數降至谷底,該年5月來臺遊客僅剩40,256人次,相較於2002年5月減少82.92%,相關產業受嚴重衝擊。但2003年時中國尚未是我國的主要客源國,因此若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持續延燒,目前國內約40至50間專接中國團客的旅行社將首當其衝。由於疫情發展充滿未知數,各國邊界管制越趨嚴格,國內外旅客旅遊意願降低,許多長短線與出入境旅遊預訂都紛紛取消,也有許多旅客選擇轉單,避免前往疫情重災區,導致不少旅行社傳出放無薪假的消息,對產業的影響可見一斑。整體來看,我國旅行及相關服務業受到的衝擊,有待疫情穩定後才有復甦生機。
臺灣的觀光環境除了基礎設施需要加強之外,旅遊體驗的深度、多元性、在地特色亦須積極營造。在知識焦慮的時代中,人們對深度旅遊的需求也隨之增加,臺灣有豐富的自然景觀與歷史文化,亦有截然不同的在地特色,十分具備發展潛力。以日本為例,日本人偏好國內旅行更勝出國旅行,原因之一在於日本各地習俗及特色鮮明,國內旅遊商品即具備十足魅力,且日本國有鐵道公司在1970年的「發現日本」宣傳活動將鄉下與偏遠地區包裝成日本人尋找鄉愁的寶庫,提升了旅遊的文化深度,也為地方活化帶來契機。
由此可見,適當的包裝與行銷,不僅能使旅客產生旅遊動機,也能加強旅遊體驗,並與地方創生產生良性循環。例如2019年屏東縣政府透過內容、故事及美學設計,將屏東在地的產業、人文、自然景點製成旅遊手冊,高質感的成品引起網路上的迴響與詢問,也讓屏東的美透過手冊傳遞出來。因此,政府及旅行業者應思考如何深化旅遊體驗,加強旅遊產品內涵與故事性,提升旅遊深度及環境品質,不僅能增加國際旅客的回訪率,更有望擴大國內旅遊市場,健全我國旅遊生態並建立良好口碑。
此外,為因應旅遊市場趨勢,交通部觀光局自106年開始推動永續觀光,盼藉由開拓多元市場、推動國民旅遊、輔導產業轉型、發展智慧觀光、推廣體驗觀光,集合各部會資源與力量,並結合在地資源、特色、產業,強化我國觀光基礎建設的根基,提高我國觀光競爭力,旅行相關業者亦須掌握永續發展之趨勢。
然而,觀光旅遊是相當容易受到外在因素影響而波動的產業,尚在擴散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導致中國全面暫停旅行社和線上旅遊企業,也衝擊全球旅行相關行業。世界旅遊觀光協會(World Travel & Tourism Council)表示,2003年SARS疫情曾造成全球觀光產業約300億至500億美元的損失,2009年H1N1新型流感則造成約550億美元的損失。而中國對世界經濟的影響越來越大,其2019年出境旅遊人數達1.59億人次,境外旅行支出達2,750億美元,是全球最大的出境旅遊客源國,因此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對全球旅行及相關產業造成的衝擊,將遠大於SARS疫情。
在臺灣,2003年的SARS疫情曾讓來臺旅客人數降至谷底,該年5月來臺遊客僅剩40,256人次,相較於2002年5月減少82.92%,相關產業受嚴重衝擊。但2003年時中國尚未是我國的主要客源國,因此若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持續延燒,目前國內約40至50間專接中國團客的旅行社將首當其衝。由於疫情發展充滿未知數,各國邊界管制越趨嚴格,國內外旅客旅遊意願降低,許多長短線與出入境旅遊預訂都紛紛取消,也有許多旅客選擇轉單,避免前往疫情重災區,導致不少旅行社傳出放無薪假的消息,對產業的影響可見一斑。整體來看,我國旅行及相關服務業受到的衝擊,有待疫情穩定後才有復甦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