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洞察
TRENDS & INSIGHTS成衣及服飾品製造業發展趨勢(2019年)
成衣及服飾品製造業【2019年】
圖1 成衣及服飾品製造業分類及範疇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總處行業標準分類,本研究整理
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於105年所頒布之「中華民國行業標準分類」第10次修訂,成衣及服飾品製造業定義為:「從事成衣及服飾品製造之行業;以皮革、毛皮製造成衣及服飾品亦歸入本類」,成衣及服飾品製造業可細分為成衣製造業及服飾品製造業兩類。
紡織產業是臺灣早期工業化階段的領先部門(leading sector),紡織產業的成長與成果也帶動其他產業部門的發展。成衣及服飾品製造業係紡織產業鏈中的下游產業,其上游包含纖維製造、化學助劑、紡紗、織布、染整等產業,成衣及服飾品製造業為產業鏈中的加工階段,也是賦予紡織品附加價值的重要產業。
然由於市場結構改變、技術進步、勞動成本增加、成衣為主的業者外移至工資便宜的後進發展國家設廠等因素,造成國內紡織產業萎縮,甚至被視為「夕陽工業」。在國內成衣及服飾品製造業業者家數方面,從近5年統計資料可發現(詳見圖2),108年我國成衣及服飾品製造業家數為3,518家,較107年減少114家,且連續5年持續減少。
圖2 104年~108年成衣及服飾品製造業之營利事業家數
資料來源:財政部資料中心,本研究整理
圖3 104年~108年成衣及服飾品製造業之銷售額及年增率
資料來源:財政部資料中心,本研究整理
圖4 104年~108年成衣及服飾品製造業出口總值
資料來源:財政部關稅署海關進出口統計,本研究整理
圖5 104年~108年成衣及服飾品製造業之受雇員工數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總處薪資與生產力統計月報,本研究整理
我國成衣及服飾品製造業受雇員工數高峰為74年的22萬人,隨後逐漸減少,到85年(97,456人)跌破十萬人,近年減少幅度較緩,108年受雇員工數僅有39,981人。
圖6 105年成衣及服飾品製造業企業單位數
資料來源: 105年工業及服務業普查,本研究整理
為擺脫「夕陽工業」困境,成衣及服飾品製造業業者首先從降低成本方面著手。面對成本高昂的勞動力,已有業者導入智慧製造、建置無人產線,期能提升良率、改進品質、增加效率,減低勞動力需求。然若產業要真正升級,提高競爭力,降低成本並非永續之道,更需要提升產品價值。
我國成衣及服飾品製造業未來應藉由擺脫代工模式,加強研發與技術創新、提升設計能量,並朝向加強差異化產品精進,推出高價值單品以提高獲益,更有機會活化整體紡織產業。以機能性服飾為例,台灣紡織廠商所生產的機能性布料在全球市佔率高達七成,且具備完整的產業鏈,若業者能加強時尚設計與品牌經營,成衣及服飾品製造業即有成長契機。
除此之外,快時尚(fast fashion)以低價、拋棄式成衣獲利的商業模式所帶來的汙染為人詬病,紡織產業更名列全球第二大汙染行業,僅次於石化工業。然而消費者環保意識逐漸上漲,永續時尚(sustainable fashion)的需求亦隨之增加,所幸我國環保紡織技術不斷提升,讓臺灣的紡織業能搶得先機,未來成衣及服飾品製造業亦能聚焦永續性的服飾品生產,加強產業鏈整合,提升成衣及服飾品製造業之競爭力。